近日,“大馬拉小車”的消費警示發布后,緊接著就報出,今年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擬下調為180億元,再加上山東省農機購置補貼額一覽表公示中,下調了拖拉機的補貼金額。可以說,今年開春以來,多重不利因素的陰影,籠罩著早已有些“風雨飄搖”的農機行業,農機行業將交出怎樣的答卷呢?
一、總盤子略有下降
業內人士都知道,在2014-2016年,中央財政
農機購置補貼資金,都在230多億元的歷史高位。但是,2017年和2018年連續兩年,總資金都下調并保持在186億元。即便是加上原本包括在
農機購置補貼資金里的深松作業補助20億元/年,總體上看,還是比歷史高峰期下調了很多。這次報出,在原本已經下調的基礎上,再下調到180億元,又下調了6億元,不禁讓很多業內人士有些隱隱的不安。
眾所周知,在前些年的
農機行業增量市場環境下,
農機購置補貼政策,對
農機銷售和保有量,有著極大的拉動作用,也是市場的重要主導力量之一。即便是從2017年開始,
農機行業進入增速變緩的存量市場,很多地方的農戶,還是將補貼金額作為購置
農機的重要參考項。可以說,
農機購置補貼政策,依然是
農機銷售市場的重要拉動力。
據筆者判斷,
農機購置補貼總資金再次下調,實屬情理之中。從唯物主義角度看,事物的產生、發展、頂峰、衰落、消亡屬于正常規律。對
農機“購置”環節進行補貼,已經初步實現“無機可用”到“有機可用”;已經使得農戶手中的
農機,從“增量”到“存量”的原始積累。以后就是將補貼的環節,從“購置”轉移到“作業”,也是從“有機可用”到“有機好用”。當然,購置環節的補貼,不能立刻消亡,還需要與作業環節的補貼相互輔助,我國的
農機產業才能作為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。
二、各省去年補貼資金使用情況
至于為什么今年的
農機購置補貼總資金減少?筆者認為,除了上面提到的補貼政策從購置環節向作業環節轉移之外,不排除去年資金使用進度的相關問題。早在2019年1月,筆者了解到,從各省
農機購置補貼輔助管理系統的資金使用情況統計看,有一些省份的統計數據不是很好看。當然,這并不能排除輔助管理系統操作、錄入、顯示等瑕疵的可能性。但是,從系統外部人員的角度看,這些官方系統的對外數據,還是能夠顯示一定問題的。
很多事物都不能只看表面,要從多角度去看事物和問題。有一些地方的
農機購置補貼資金使用進度,還是可圈可點的。尤其是青島市、江西省等地區,及早開通了手機APP辦理補貼手續,不但讓
農機用戶少跑腿,而且從申請環節,就避免了借用他人身份證套取補貼資金的情況,使得
農機用戶權益和辦理效率,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。當然,這些優點最終都使得補貼資金的下發順暢很多,不僅資金使用進度可控、可觀,而且還可以及時對外部呈現。
據筆者近期觀察,2019年江西省率先發布了補貼產品信息,并于春節前開通了補貼輔助管理系統,再加上與
農機360網合作上線的手機APP辦理補貼手續,該省已經開始辦理補貼相關工作。后續的甘肅省等其他地方,也早早地做了與補貼相關的工作,將補貼申請、辦理、審核、打款等工作及早展開,對于2019年的
農機行業來講,毫無疑問是利國利民的正能量。
三、整治“大馬拉小車”對單臺補貼資金影響
關于今年將整治“大馬拉小車”的消息,春節后就一直在坊間傳播。3月15日,
農機化司等五單位發布《“大馬拉小車”問題
農機產品消費警示》,鄭重提醒廣大農民朋友,在選購
農機產品時一定要擦亮眼睛,不要被不法不良企業蒙蔽以購置“大馬拉小車”問題產品,而使自身權益受損。此《消費警示》不僅證實了傳言的真實性,而且表明了近些年行業內突出的問題,當然,更能說明管理機構對此事的重視。
對
農機“購置”環節進行補貼,已經初步實現“無機可用”到“有機可用”;已經使得農戶手中的
農機,從“增量”到“存量”的原始積累。以后就是將補貼的環節,從“購置”轉移到“作業”,也是從“有機可用”到“有機好用”。